投稿作者:Sheffield Mirror Family Hellosss Joyce IG @sheffieldmirrorfamily 3月12號對我同埋一班 Hellosss嚟講,絕對係一個難忘嘅日子。因為Ian終於飄洋過海嚟到英國倫敦,開展佢個人世界巡迴演唱會嘅第一站!就好似 Fan Club話咁,「相隔幾千公里,今晚終於見到你!」 當日企喺現場,我都覺得有啲唔真實。從來冇諗過,9,600公里外嘅香港舞台,可以搬到英國OVO Arena Welmeby呢個場館入面。Ian企喺舞台中央,spotlight打落去嗰一刻,我哋都知道,呢場演唱會唔單止係一場音樂表演,仲係一個只屬於Ian同Hellosss嘅音樂世界,將世界各地嘅Hellosss連繫埋一齊。 其實我係追 Mirror 之前,一直都算係佛系粉絲,鍾意聽佢哋嘅歌,但未試過為偶像做咁多事。不過,今次為咗呢場演唱會,我主動識咗一班新嘅朋友,大家一齊搭車落倫敦,一齊排隊拎應援,甚至唔介意大叫支持Ian陳卓賢,唔理周圍人嘅目光。本來係一個人去,但最後尾變咗一班人一齊去支持。最重要係,本來係收收埋埋,最後踏出Comfort Zone主動去接觸更多唔同嘅新事物,呢種感覺,真係「IAN人上身」! 當晚最震撼我嘅一刻,無過於Ian唱嘅新歌《鑿》。由香港到倫敦,佢將自己嘅熱情帶到世界舞台。聽到現場版嘅時候,我感受到佢為呢場演唱會所付出嘅努力,佢用聲音將情感傳遞,將黑暗嘅舞台變得充滿力量,令我哋感受到佢對音樂嘅熱情同執著。作為世界巡迴演唱會嘅第一站,雖然受限於場地規則,但整個舞台仍然充滿住香港演唱會嘅靈魂。無論係舞台設計、噴紙,甚至係郵差親自派送 Ian 親筆簽名相,每一個細節都睇得出Ian 嘅用心,佢希望將香港嘅演唱會原汁原味帶嚟英國。我望住周圍,見到大家舉起手燈,揮動自製嘅手幅,嗌住「Ian!Ian!Ian!」嗰一刻,大家就好似係香港一樣,全程投入Ian嘅音樂,佢帶領住我哋走過唔同嘅章節,亦感受到唔同嘅情感。 回想返今次倫敦嘅演唱會,我只想講「多謝你,Ian!無論相隔幾遠,你都係到我哋身邊。」呢場演唱會唔單止係你音樂旅程嘅一個里程碑,都係Hellosss嘅重要時刻。多謝你俾我哋呢一場不可思議嘅旅程下一次無論喺倫敦定係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我哋都會繼續支持你。 LinkUHK 🚀📌 黃頁平台: www.linkuhk.com📌 FB Page:https://www.facebook.com/linkuhk📌 IG:https://www.instagram.com/linkuhk/📌 WS group: https://www.linkuhk.com/linkuhk-x-whatsapp📌Threads : https://www.threads.net/@linkuhk
作者:蝸牛媽媽 第一次在Linkuhk平台投稿,多多指教。 作為一個有兩名在學孩子的家長,每天為孩子挑選圖書已經成為我的日常。我很享受在英國圖書館或者書店的書架上,跟孩子一起「揀圖書」的時光。尤其是在價格及題材方面,英國兒童圖書都有其吸引之處。 我曾分享過幾本繪本的讀後感:《Spot’s Tummy Ache》(by Eric Hill)、《If I had a dinosaur》系列(by Gabby Dawnay, Alex Barrow)及《Dr. Dog》(by Babette Cole),相信許多英國家長都會覺得親切。去年聖誕,女兒就讀的Nursery送了她一本《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它不斷重複的語句,非常適合幼兒,是經典中的經典。 不過,以下我想介紹的經典兒童圖書卻引起我的關注。它也是別人送給女兒的聖誕禮物,名叫《MOG the Forgettable Cat 》(by Judith Kerr),Judith Kerr也是《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的作者。故事講述一隻名叫 Mog 的貓,她非常健忘,總是忘記自己剛剛吃過飯、忘記貓門怎麼進去,甚至忘記自己是家裡的一員。她的健忘經常給 Thomas 家帶來麻煩,比如半夜喵喵叫吵醒家人,或者跳上桌子偷吃早餐。 有一天,一名小偷潛入 Thomas 家,Mog 因為害怕,亂跳亂叫,把家人吵醒,也讓小偷被抓住。最後,大家都很感謝 Mog,還特地給她做了一頓特別的早餐作為獎勵! 這本書創作於1970 年,已經有50年歷史。原意是想帶出「即使每個人都有缺點,但每個人(或貓)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是一本温馨經典小品。問題在於結局最後一頁,那個被抓住的小偷手中拿着一杯熱茶/ 咖啡,跟Thomas家的主人並排享用!雖然警察已在旁邊,小偷的樣子也好像表現得很後悔,但這種情況明顯在現代社會並不常見。在香港的話,被抓的小偷理應上了警車,戴上手銬了。 我女兒年幼,問我:「媽媽,這是誰?」當下我嘗試向她解釋「小偷」這個概念時,想想如果説他是壞人的話,為何會跟屋主一起喝茶?這有機會造成認知錯誤。雖然這不是一本強調犯罪與懲罰的作品,但我一時想不到如何向女兒解釋。 這可是一本經典作品呢!我大膽問了幾位本地家長,他們的想法令我對英國文化掀開新的一頁:我的朋友是一位在兒童醫院工作的兒童心理學家,她也承認這不是常見的情況,向我解釋:「There is a thing called restorative justice that they help offenders understand impact on family. 」(中文:有一種叫做「修復式司法」的機制,它幫助犯罪者理解對受害家庭的影響。) 這種機制常用於學校或社區,幫助加害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而不只是單純的懲罰。不過,她也認為這故事結局不合事宜,也會避免給年幼的孩子閱讀有「小偷」在內的故事。 另一位在英國家長説這本書反映了七十年代的人情世故,故事是為了突顯Thomas 一家人擁有寬容與仁慈(Kindness & Forgiveness),不計較別人的過失的性格。用英文來説,是「The Thomas family showed kindness and grace in forgiving the burglar.」然後我更大膽去問一個問題:「你認為這本書過時嗎?或者這是大愛嗎?」他説一點關係都沒有,一來書中沒有提及,二來作者在七十年代背景,Thomas 一家常用「Bother the cat!」來表示對Mog 的不滿。相比起較粗魯的表達方式,他們更傾向用溫和的詞語來表達不滿。單純想表達Thomas 一家人是Lovely people 而已! 看來是我過份解讀,也是我孤陋寡聞,對英國文化不了解造成了「認知落差」。來自香港的我可能比較強調對犯法的人要「賞罰分明」,而英國教育則更強調 「理解與修復」。這種文化衝擊可真不小! 本來我想説,經典也不一定是好的,顯然圖書也會過時,也會不合現代社會規範!家長挑選圖書時,不要只選擇「名牌」,也要把故事看一遍。經典圖書固然值得珍惜,但我們也要思考,它們是否仍然適合當代孩子的價值觀,避免把這些圖書送給別人的孩子作禮物,造成誤會。…
英國生活對香港人而言,充滿新鮮感,但同時亦伴隨不少挑戰——無論係搵樓、搵工、開銀行戶口、適應當地文化,定係探索英國美食、旅遊熱點,甚至係尋找社區活動同港人支援,資訊就係大家最寶貴嘅資源。而你,可能就係嗰個幫到大家嘅人! 香港人撐香港人,透過文字圖片,分享你嘅知識/經驗/專業,為更多在英港人提供幫助。 LinkUHK 現正招募博客作者,如果你鍾意寫作,亦希望透過自身經驗幫助其他港人,無論你係專業人士、興趣愛好者,定係單純想分享生活點滴,都歡迎加入我哋,一齊打造最貼地嘅移英資訊平台! 加入 LinkUHK,你將獲得:🌍 影響力 – 你嘅文章將幫助成千上萬港人適應英國生活🖊 專屬作者身份 – 文章會署名,提升你嘅個人影響力,Credit返去你個平台📈 個人品牌發展 – 你可以建立自己嘅專欄,發展個人品牌 🚀 如何申請?📩 提交試寫文章(500-800字),發送至 hello@linkuhk.com🔍 內容審核 – 我哋會喺3日內審核並回覆你✍🏻 正式合作 – 成功通過審核後,你將可成為 LinkUHK 嘅博客作者,定期發佈文章! 如有任何查詢,可直接聯絡我哋 LinkUHK WhatsApp 另外,大家行過路過,希望大家持下我哋各大平台,請LIKE & SHARE 下我哋 LinkUHK 📌 黃頁平台 / WS 社群 / FB /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