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Adolescence》對父母的啟示:別讓網絡世界奪走你的孩子
前言:
一口氣看完Netflix 《Adolescence》,相信有很多人都會感嘆和無奈。
如果今天你的孩子還在房間內一個人上網,建議你打開孩子的房門,給他一個擁抱,關心現在的他正在思考什麼事情,把情感重新連接起來。
內文:
先説明一下,下文會劇透!我的觀點是以家長的角度出發,可能比較尖銳,或許會令部分人士不愉快。
(一) 失控的英國教室
很多人關注英國學校是否就像劇集裏那樣失控、可怕?
我相信英國有很多這種學校,會令無數家長失望!
首先,劇集內大部分的教師都是無能的!沒有一個大人能夠控制場面。沒有!
這顯示學校在規管學生方面完全失敗!學校這一幕同時反映了很多「無能」、「無助」、「無用」的感覺,例如:老師經常怒吼,叫學生收起手機,但學生當老師「耳邊風」,甚至叫老師「Shut up」。整座學校如野獸樂園!另一方面,有心的老師或許因為輔導專業知識不足,因而「用錯力」,造成錯過了「打開心扉」的時機。對我來說,那個歷史老師不是第一個缺口!他一定是無能老師,但,如果這班學生及早被識別為「需要協助」,補上訓導主任、班主任及註校社工的協助,整件事可能稍有不同。有很多在英老師已經講過這也是他們見到的現實,看來不少英國中學的確出現劇集中的亂況,情況令人憂慮。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劇集側面描寫學生對「成名」的看法:只要你有一台手機,網絡就是全球舞台。那個時空24小時運作,可以任意妄為,沒有任何約束,沒有道德底線,誰能駕馭別人的「眼球」,就能獲得成功、快感!弱者變成小丑,老師的權力及地位如履薄冰,甚至不值一提。老師說這些學生沒希望,真相是眼前的年輕人,早就跟大人生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裏!網絡世界已經奪走了他們的童年。
作為家長,我們要如何知道子女的現況?
我建議父母跟子女一起看《Adolescence》,請他比較一下他的學校:
1. 學校整體感覺(環境、聲音等)
2. 老師專業程度 (衣著、談吐)
3. 老師與學生的權力/地位
4. 對手機要求
5. 同學的課堂上的行為表現
6. 打架事件(有沒有見過?)
7. 對違規學生的處理手法(記錄?留堂?處罰?)
8. 有沒有聽過KOL Andrew Tate 嗎?對他有何看法?
溫馨提示:不要批判(judge) ,耐心聆聽。相信這加起來,就是一個很完整的畫面。
我自己同樣有一個13歲的兒子,他說:「My school is much better than this. 」不過,原來他兩年前就知道Andrew Tate 這個人,我和老公被嚇得不輕。兩年前,他根本沒有手機,到底是如何接觸到這個KOL ? 一切都是「演算法」(algorithm)作怪,他大概也是兩年前開始可以看YouTube (沒有觸接過小紅書、TikTok),而且幾乎每次我都會跟他一起看。不過,有時候我真的不懂評價他看的是什麼?基本上,那個KOL沒有「講粗口」,我就讓他「得看且看」,原來這是大錯特錯!演算法給孩子看到的,是我們成年人無法看到的內容,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這劇集的確赤裸裸地給我當頭棒喝!
幸好,兒子的學校在校園內不得使用手機,但一年也會見上一兩次「推撞/打架事件」,由校長親自調停、處理。原來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內!他説他的學校是沒問題的,不是完全沒有問題。不過,他能把學校處理學生的程序娓娓道來,才令我安心了不少。
(二) 關於認錯
《Adolescence》讓家長知道要監管孩子小心使用手機及互聯網。同時,它告訴我們從小培養孩子敢於面對自己錯失重要性!現在很多育兒觀點非常重視保護小朋友的自尊,接納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人,但兩件事其實沒有抵觸。
一個從不承認錯誤的人可以很危險。尤其是男孩。
第一集一開始,警察爆門入屋,到Jamie 的房間,他的反應是:「我沒有做過!」這個反應看似自然,其實有點不尋常,太快!雖然他之後也有被嚇到尿褲子,但一個小朋友看到如斯陣營,應該會哭或不斷大叫父母。在警局內,父親私下問他:「到底你有沒有做過?」他的反應其實有露出端倪,想一想才回應「沒有」。由第一集至第三集,他都説:「這不是我。」反映了他慣性否認自己的錯誤。不得不説劇本寫得非常好,小演員完全演繹出13歲那種20%想説,80%不想説的心態。可能你會問:「為什麼這個父親或父母這麼笨,從沒有洞悉到兒子一直在講大話?」
原因:
1. 當局者迷 。
2. 不願相信,裝作不知。
我曾經遇過一個香港學生,二年級開始有生理反應,在學校胡亂觸摸女同學,多次犯案,但每一次他都是例牌否認。媽媽一直裝作無知,會道歉,會接受懲罰,但一直不多説。而這麼多年,父親都沒有出現過,我和社工大概都認為,家長一直隱瞞的或許是問題所在。最可怕的是,學校的懲罰統統變成對他的一種「enhancement 」,就好像教導他每一次用更好的理由去做借口,把他教得更聰明。其他我不便在這裏説了。對於高智商的孩子,「否認」反而變成逃脫的借口。
作為家長,我會教導我的孩子從小要懂得認錯,不是凡事say sorry ,是若真的做錯了,就要大方承認,從心底裏明白「錯」在哪裏。大人的責任不是要讓孩子低頭,不是要讓他感到羞恥,NO!我們應該要耐心地向他們解釋這些錯事的背後對自己、別人、甚至對整個家庭的影響。如果一個人死不認錯,其實這是一個警號,家長若及早發現孩子原來對「say sorry 」感到極大的抗拒,某程度上是他身上有一種保護機制,而家長必須要找出這個保護機制的源頭,可能來自對真相執著,家庭的教養,自我認同問題……
劇中沒有交代這對父母平日如何跟Jamie 溝通,但也可以想像,Jamie 把自己的想法和「私生活」隱瞞得很好。在第四集結局裏可見,父母根本摸不透到底發生什麼事?自從有了網絡世界,大人也愈來愈追不上孩子的節奏,變成無知之人。如果你給予子女上網的機會,也請你了解小朋友身處於一個怎樣的網絡環境及世界,別讓他一個「否認」開脫你對他的關心和疑問。
(三) 探討「Who am I ?」
第三集是我個人最喜愛的。整集周旋在臨床心理學家的情緒及主角的心理拉扯。只有13 歲的Jamie一直尋求控制Briony的機會。而Briony就把椅子愈接愈近這個可怕的年輕人,利用她的專業「理解」他的內心世界。
為什麼Jamie 不斷重複要求Briony回答:
「You’re supposed to say I’m not ugly. 」「 Do you like me as a person ?」
為什麼Briony沒有說,Jamie就表現得很憤怒?
因為Jamie渴求知道自己的價值,渴求知道自己別人對他的評價,他被自己的慾望控制住,繼而想在對話中控制Briony (一名外表漂亮的女性) ,以為這樣就可以獲得「男性主權」。事實是對方只是臨床心理學家,是來評估他的,不是來滿足他的個人慾望的。他也無法像其他年輕人一樣慢慢探討人生,有可能一輩子在牢獄中,成為後悔終生的人。
這裏其實有一個啟示:每個人的內心都需要自我認同。換言之,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平日的溝通裏,家長可以多了解:
1. 孩子喜歡自己嗎?自我評分是多少?
2. 他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3. 他認為自己的亮點和缺點是什麼?
4. 在英國的新生活中,在新的學習領域上,他有獲得別人的認同嗎?他知道有人關心他嗎?
看畢劇集後,我們一家人進行了一場不專業的辯論:家庭裏誰最喜歡控制別人?「建議」和「控制」的分別在哪裏?如果有人做錯事,我們應該如何反應?每個人給予自己及家長成員一個評分。雖然我不是心理學家,但我感謝《Adolescence》給予我一次跟兒子對談的機會,造就了一家人一次美好的對話。 我想,如果兒子給予自己不及格,我會接納,也會表示體諒,因為在外國面對青春期真的很不容易啊!兒子説自己有很多好朋友、同學和老師,對生活暫時感到滿意,聽後我也釋懷了不少。
結語:
正如Stephan Graham(劇中的父親,也是co-creator) 在訪問時講:「育兒是一村子的事。」無論你有多decent ,多caring ,只要有外在網絡世界的存在,孩子也有走偏的可能。為什麼現在做家長這麼難?這才是劇集的真正命題:「到底整個社會如何孕育出惡魔?」它不是指控任何人,它是想我們明白村子裏的每個人都有責任。養育一個孩子,也不是一天能成的事。我只希望每天對孩子累積的愛,可以成為他日後面對困難的力量。我不能令他每天都快樂,但希望他有選擇快樂的能力。希望各位家長一起共勉!
作者:蝸牛媽媽
Follow :
https://www.instagram.com/mummysnail_uk
https://www.threads.net/@mummysnail_uk
Photo credit: esquirehk